综上所述,作为教师,要充分践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要求,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生活。
31. 材料中,于老师践行了“关爱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爱岗敬业"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值得我们学习并实践。
(1)于老师的教育行为符合"关爱学生”的要求。”关爱学生”要求教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中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材料中,其他老师把"我”的座位安排在最后一排,从不提问“我”,但是于老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时不时将眼光停留在我的身上,说明老师有关注的“我"。这些都体现了于老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平等公平对待学生。
(2)于老师的教育行为符合"为人师表”的要求。“为人师表"要求教师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材料中,“我”是一个差生,于老师从未放弃过“我",学习上不断鼓励“我”。还经常和“我”的父母联系,告诉他们“我"在学校的进步。这些都体现了于老师坚守高尚情操、尊重家长。
(3)于老师的教育行为符合"教书育人”。“教书育人"要求教师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材料中,于老师让“我”当升旗手,循循善诱,不断鼓励“我”,让“我"从当护旗手中油然而生的自豪感迁移到学习上。这些都体现了于老师遵循教育规律,循循善诱。
(4)于老师的教育行为符合爱岗敬业的要求。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材料中,于老师对工作认真负责,认真挑选护旗手,在和学生家长积极联系,让家里帮助“我"练习。这些都体现了于老师对教育工作的高度负责,勤恳敬业,不敷衍塞责学生。
综上所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严格遵循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与学生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32.(1)①诗或《诗经》作为文学形式,它的基本价值在于审美和情感表达,是美学的,但自孔子时代始,其道德、政治喻义被历代经学家进行了无限发挥,《诗经》因此几乎成为社会风教和政教读本。②礼主要涉及道德伦理问题,但由其昭示的人的行为的雅化和群体活动的仪式化,则是审美的.③乐是中国社会早期对诗、乐、舞等艺术形式的统称,其审美和艺术特性自不待言,但它预示的心性、社会乃至天地人神的整体和谐,却指向伦理性的至善理想。
(2)特点:①美和艺术对人性之善的发蒙、滋养和化育作用。②美和艺术深化了道德的人性基础,活化了社会伦理秩序,软化了诸多人伦规则的机械和僵硬,使其更合乎人性和人情。③有助于更深刻地体现美育之于中国当代学校乃至国民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有助于为国家道德建设开启出一条更趋与行稳致远的道路。效果:①以美育德是以“情深”为基础的“文明,是由“和顺积中”而自然达成的“英华外发”。这种由美向德的自然生成,可以有效避免诸多道德教育弊端的出现。②美的内在充盈可以防止道德教育的空洞化和教条化,人对美的顺向接受可以缓解道德对人性的压力,美与德的贯通则可以解决因道德植入而使人性撕裂或异化的风险。
三、写作题(本大题共1小题,50分)
33. 审题分析:本题为多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试题综合考查了考生的审题能力、构思能力、人文情怀和写作能力。考生审题立意时既要思考中国传统文化为当前的科技发展注入的人文精神,又要思考当前的科技发展对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进一步传播和弘扬,将立意重点放到对二者关系的探究上。审题的基本思路是求同存异,也可以在“同”的基础上,针对其“异”分解论证。
立意参考:
1. 人文精神能助推科技发展。
2. 科技发展能传播人文精神。
3. 科技发展能将古老的梦想变成现实。
4. 科技能沟通过去与未来,带着人文精神走向未来。
5. 科技发展携带着人文气息才更能彰显我国特色。
6. 中国传统文化在科技领域焕发新的生机。
7. 中国科研人浪漫的人文情怀助推了科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