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24.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25.(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
26.(语言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语感。
27.(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
28.(审美创造)是指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29.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
30.30.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按照(内容整合程度)不断提升,分(三个)层面设置学习任务群,其中第一层设(“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1个(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第二层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3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第三层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2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
31.(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制订阅读*划,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
32.(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倾听、阅读、观察,获取、整合有价值的信息,根据具体交际情境和交流对象,清楚得体表达,有效传递信息,满足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交流沟通需要。
33.(跨学科学习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34.(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
35.(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形成良好语感;通过观察、分析、整理,发现汉字的构字组词特点,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规范,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奠定语文基础。
36.(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提高审美品位;观察、感受自然与社会,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尝试创作文学作品。
37.语文课程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38.(课堂教学评价)是语文课程过程性评价的主渠道。
39.(作业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业设计)是作业评价的关键。
40.(阶段性评价)是在教学关键节点开展的过程性评价,旨在考察班级整体学习情况和学生阶段性学习质量,是回顾、反思和改进教学的重要依据。
41.短语的结构:并列式、偏正式、主谓式、动宾式、补充式。
42.单句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43.复句的类型:并列、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
44.常用标点符号:句号、问号、感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
45.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二、选择题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当中明确要求,完成小学阶段教育时,学生应该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必须达到以下识字水平(B)。
A.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B.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C.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1500个左右会写。
D.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1500个左右会写。
2.“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的今天,要求学生在小学阶段阅读总量达到(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