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班主任应有计划地从日常生活、相互交往、学习负担以及各种活动等方面着手,营造良好的班级心理环境氛围。让学生感受到班集体的愉快、友爱、亲密和温馨。通过全班同学民主评选的方式确定班级干部,依据学生身高及视力情况合理安排座位。教师应使用优美的语言,避免挖苦讽刺学生,从而消除学生各方面的心理压力,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学校比家里更加温暖。
2.班主任可利用晨会、班队会或社会实践等活动课程时间,有目的地针对班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同时,协调各科教师结合学科教材内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心理状态,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掌握并运用初浅的心理知识去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情绪,增强自信心与成就感,学会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产生愉快的心理体验。
3.班主任要在日常生活中以说悄悄话、个别谈心、群体交流、座谈疏导等形式,对少数心理情绪不正常或存在心理烦恼、障碍的学生进行咨询与疏导,以消除学生的心理烦恼和不正常情绪。
4.对于学生的安全教育,班主任不可有丝毫放松。在发现一些细小的安全隐患后,要及时对学生们进行思想教育。同时,班主任要定期根据班级学生心理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协调学生间以及学生与科任老师、家长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消除心理矛盾和心理误解,优化班级心理环境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