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课堂上,教师进入状态,精神饱满;语言不仅要生动、形象,还有幽默。让课堂上有笑声,学生才会愿意上你的课。
03
在课堂上要“用教材教”,而不要“教教材”。用教材教,从创造性加工教材开始,教师要对教材科学地重组、合并、放大、缩小,添加、删除,让教材符合你的学生的实际,符合你的学生的口味。
04
一定要用自己的话讲,讲出自己的理解,讲出自己的特点,讲出自己的风格,千万不要照本宣科。
05
课堂上教师的全部功绩在于“引导”。好学生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教师“引导”出来的。好教师就是善于“引导”的教师。
06
课堂上,教师一定要学会“偷懒”。教师“懒”一点,学生才会”勤”一点。一名“懒”教师会培养一班“勤”学生,相反,一名“勤”教师,就会培养一班“懒”学生。
07
课堂上,教师一定要学会“装儍”。教师“儍”,学生才会聪明。
08
课堂上,教师一定要学会“踢皮球”。学生是课堂上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要当“保姆”,什么事情都包办。教师要学会把皮球踢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09
教师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找出学科的难点;一定要从学科本身的特点,确定重点。做到有的放矢。
10
课堂上,教师一定要注意课堂的生成,要善于捕捉教育机会,要注意学生的思路。千万不要什么情况下,都按自己预设的教案进行。
实际上,“双减”之后的课堂教学方法多样、途径丰富,不论采用何种方法,加强对学习本质的理解和重视,是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开学季,上好“双减”第⼀课卸下过重负担、逃离题海战术,让孩⼦们“返璞归真”,这才是童年该有的样⼦。
暑假即将结束,很多同学真切感受到了“双减带来的“惊喜”⼀⼀校外培训做“减法,业余时间做“加法”,孩⼦们有更多时间去追寻童年的“诗和远⽅”。今年秋季学期是中⼩学全⾯落实“双减”相关部署要求的第⼀个学期,“双减”⼤礼包为孩⼦们送上开学“见⾯礼”,家长们也更加期待全新的打开模式。开学季,如何让“双减”在校园⾥与暑期有机衔接,持续推动减负政策在校园⾥落地,孩⼦关⼼,家长注重,全社会关切。教育部门、学校应把“双减”政策贯穿到新学期的教育任务当中,精⼼准备好“双减第⼀课。把各项“硬举措”落地落实,⾸先要深刻把握“双减”重点,对标对表,把举措与实践有机衔接起来,严格把控好书⾯作业量,探索推出延时托管服务等,让“双减政策与教育改⾰同频共振,打开更多新场景,为孩⼦们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双减”落地,关键看⾏动,更要看⼒度。各地要细化措施,从严监管,让好政策见到好效果。当前,很多地⽅积极采取⾏动,纷纷推出“课后服务细则,让“双减⾛进校园拥有更具体、更有针对性的政策“⼯具箱”。⽐如,江苏推出暑期托管“服务套餐,规范课堂教学,不超纲、不超标、不超进度,协助双职⼯核⼼家庭解决“三点半难题”;西安推出“三个课堂”,通过名校帮带、好课推优、名师领航等质量提升系列⾏动,突出课堂教学主阵地,向课堂要质量,在“提质增效”上下功夫;上海严禁组织中⼩学⽣参加联考、⽉考,着⼒破除“唯分数“论排名等功利性教育⾏为。开学季,是推动“双减从⽂件到实施的重要节点。减轻作业压⼒,卸下过重学业负担,重点要提升课堂质量,让校园和课堂真正成为教学的“主阵地”。各地应在课程优化、教学改⾰、师资配置等⽅⾯下功夫,⽤⾜⽤好有限的校园时间,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创造性,提升课堂“含⾦量”,让孩⼦们在校内享受优质教育,促动学⽣健康成长,形成家校减负合⼒。“双减”政策从推出到现在,仅有⼀个多⽉时间,当前尚处于探索实践阶段。教育系统、各地⽅应把“双减”作为教育改⾰的重要抓⼿来推动,种好“试验⽥”,即时总结经验,推⼴有效做法。
根据安排,“双减”政策在北京、上海、沈阳、⼴州、郑州、长治、威海、南通、成都九个城市试点,其他省份⾄少选择1个地市展开试点。试点城市应主动改、⼤胆试,为全国更⼴范围推⾏提供更多
的经验参考。试点城市当好“头雁,引领“群雁齐飞,让朗朗书声充盈校园,让课堂真正成为教育的“乐园。推动“双减落地见效,要预防“⼀⼑切,要充分使⽤好“⿊⽩名单”制度,坚持好校外培训公益属性,科学⽤好优质校外培训资源,在特长挖掘、素质教育补充上留有空间,让孩⼦们快乐成长有更多的选择⾃由。“双减”,关键是减负担,重点是升质量。我们希望看到学⽣负担“减”的同时,更希望看到教育成效的“增”。新学期新⽓象,让我们合⼒为孩⼦创造更加良好的教育环境。
“双减”之下,学生、家长负担在减轻,总的来说幸福感在提升,这是不争的事实。
然而“双减”新政,强化了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也加大了教师的工作强度、压力和责任,这也是无法回避的现实。
无论是“减负提质”,还是做好课后服务,乃至让“双减”达成实质性目标,取得绝对性成效,教师都是关键者,也是生力军。
在“双减”之前,由于受诸多方面的影响,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已日益凸显,职业幸福感不断降低,已成为制约教育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制约性问题。
“双减”之后,随着工作时间的加长,责任的加重,压力的加剧,隐形工作量的加大,工作要求的加高,对老师的职业倦怠和职业幸福感的问题,更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