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管理总则》的有关规定,这是确保医院污水处理工作安全有效的基本要求。通过遵守规定,可以有效防止污水排放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的潜在危害。
2、保持污水排放系统顺利通畅,定期对医院排放系统进行维修。污水排放系统是将医院产生的废水排放到污水处理设施中的重要通道。定期维修和保养污水排放系统,可以确保其正常运行,避免堵塞和泄漏等问题的发生。
3、工作人员做好自身防护,采集污水时戴手套,操作后洗手。在进行污水采集和处理工作时,工作人员应该注重个人防护。戴手套可以有效保护工作人员的手部免受污染和伤害。操作完毕后,及时洗手可以清洁污染和细菌,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4、每日监测污水总余氯2次,并做好登记。污水总余氯是评估污水处理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每日监测污水总余氯,可以及时发现处理设施运行异常情况,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复和调整。
5、每月做好污水粪大肠杆菌检测,有报告并备查。污水中的粪大肠杆菌是判断水质卫生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每月进行检测,并及时制作报告和备查,可以及时了解污水处理效果,确保水质安全。
6、每年做好致病菌(沙门氏菌、志贺菌)检测,不得少于2次。致病菌的检测是评估污水处理设施对病原微生物的去除效果的重要手段。每年进行不少于2次的致病菌检测,可以全面了解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状况,保障公众的健康安全。
7、在传染病流行期间,应增加污水处理消毒剂的投放量,保证污水处理的余氯含量大于6.5mg/L。传染病流行期间,疾病的传播通过污水是一种重要途径。增加污水处理消毒剂的投放量,可以提高污水处理设施对病原微生物的去除效果,保障公众的健康安全。
8、保持室内空气流量,环境清洁。室内空气流量的保持和环境的清洁对于污水处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可以有效降低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异味和有害气体浓度,提高工作人员的舒适度和工作效率。同时,保持环境清洁可以减少污染源的存在,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9、污水处理原料妥善保管,合理配比。污水处理原料的妥善保管和合理配比是确保污水处理工作正常进行的关键因素之一。合理配比可以保证污水处理剂的投放量和比例适宜,提高处理效果。同时,妥善保管污水处理原料可以避免因为原料质量问题导致的处理效果下降。
在进行无菌操作时,有一些重要的事项需要注意。首先,必须明确物品的无菌区和非无菌区。这是为了确保无菌物品不受到污染。
在执行无菌操作之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操作者必须戴上帽子和口罩,并且彻底洗手,并将手擦干。此外,还需要注意空气和环境的清洁,以确保无菌操作的顺利进行。
在夹取无菌物品时,必须使用无菌持物钳。这样可以避免直接用未经消毒的手或臂接触无菌物品,以防止污染。
执行无菌操作时,操作者应与无菌区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免污染无菌区。未经消毒的手或臂都不能接触无菌物品或超过无菌区取物。
无菌物品必须保存在无菌包或灭菌容器内,并且不可暴露在空气中过久。同时,无菌物品和非无菌物品应分别放置,以避免交叉污染。一旦无菌包被打开,就不能视为绝对无菌了。无菌物品应尽快使用,并且已经取出的无菌物品即使未使用也不能再放回无菌容器内。超过24小时后,无菌物品必须重新进行灭菌,并且不得继续使用。
无菌包应按照消毒日期的顺序放置在固定的柜橱内,并且保持清洁干燥。与非无菌物品分开放置,并且经常检查无菌包或容器是否过期。过期的物品必须重新进行消毒灭菌。
无菌溶液应根据要求避光保存或冷藏。
无菌盐水及酒精棉球罐每天都要进行消毒,容器内的敷料,如干棉球、纱布块等,不可装得过满。这样可以避免在取物时接触到容器外部而导致污染。
消毒物品,例如呼吸机管道等,必须有明显的标志,并且写明消毒日期。一般来说,消毒保存的日期为3天(冬季不超过5天),每周要进行两次消毒。灭菌物品要定期(1个月)进行一次细菌微生物监测。
治疗室需要定期进行空气消毒,并且有条件进行细菌微生物监测。紫外线消毒时需要记录照射时间。
输液和输血一律使用一次性输液器,并且使用后作为感染性医疗垃圾单独收集,并由后勤部进行回收焚化处理。
抽血一律使用一次性注射器,确保一人一巾一带。抽血后,病人使用的止血棉球应该集中回收处理,防止病人随地乱扔或带出院外。
各种换药弯盘及小器械在浸泡消毒之前需要进行清洗,并且在清洗后进行灭菌。器械浸泡时要打开关节,盒盖上要标有消毒时间以及保存时间。
第一部分:介入科的基本配备
一、介入科设置
介入科是影像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卫生部规定属于临床科室,科室管理上可以隶属于放射科,也可以成为独立科室。在科室设置上应包括介入科门诊、导管室和病房三部分。
二、介入科人员
1、医务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