仟咯文库 心得体会

援疆教师心得体会4篇

发布时间: 2023-06-08 16:07:45

相信很多从事教师行业的人都有不少关于援教、支教的经历,尤其是在偏远地区和贫困地区,也只有只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才能广为传播,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援疆教师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援疆教师心得体会篇1

大半生中有幸当过三类干部:15年的部队干部,11年的组工干部,如今又当了三年的援疆干部。这三类干部也许可冠以同样的定语“艰辛、寂寞和光荣”。2010年6月,我跟随支援西部边疆建设大部队的开拔,来到西北边陲———新疆阿克苏温宿县工作。从出发前的揣测与憧憬,初到时的新奇与感慨,经历中的忙碌与探索,到即将离别时的歉意与不舍,三年时间如弹指一挥间,其间也积累了一点肤浅且不一定正确的感悟,与大家分享。

一、要有一个谦恭的姿态,要认识到援疆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一种“我施你受”的互助帮扶关系,除了特殊的政治含义之外,也是对边疆应有的一种感恩、回报和反哺

新疆是祖国的“西大门”,新疆人就是长期的“边疆卫士”,新疆人民为了边境的安定、祖国的统一付出了生命和艰辛;新疆是中国的“北大荒”,新疆人就是永久的“援疆人”,老一辈们用他们难以想象的泪水和汗水践行了这个震天撼地的诺言。“知史才能明理”,新一批援疆人要讲政治、学历史,从踏上新疆土地的那一天开始,就要深刻地认识到,新疆特殊的政治环境、地理位置和发展历史,决定了援疆不同于其他的突击性的帮扶和救急活动,除了特殊的政治含义之外,这也是代表内地的一种感恩之行,回报之举。因此,在对待新疆干部群众的姿态上,不能有来自富裕地区的张扬和娇气,要把“我来帮助你,你应感谢我”转化为“你曾帮助我,我来感恩你”,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心理,才能真正投入激情和热情为当地的老百姓做些力所能及的实事,才能在心理上真正被新疆干部群众所接纳。

二、要有一个政治的头脑,要认识到援疆人不是简单意义上的“项目经理”,在做好项目建设的同时,更要做中央援疆政策的“宣传员”和民族团结的“促进者”

中央启动新一轮援疆,不仅是要促进新疆经济社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要保证新疆的稳定和和谐,保证新疆的长治久安和民族团结,这是问题的核心和关键。因此,在推进援疆项目落实时,不仅要做“拓荒者”,还要做回“政治家”。首先,在做好项目的同时,还要注重做好中央援疆政策的宣传,让党的关爱深入人心、深入千家万户。做好项目是我们的职责,向当地的干部群众宣传好中央的援疆政策更是我们的职责,要确实做到“基础设施建起来,党的关爱竖起来,群众掌声响起来”。为此,我们在前期项目设计中,突出了以惠及更多老百姓,让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能看得见、摸得着,能感受得到的中央和内地对边疆地区的深情厚谊的项目,如学校和医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富民安居工程、农村水电项目。我们先后为温宿县150名患白内障老百姓复明;32名援疆教师和医生送教、送医下乡,受益群众达3000多人次;富民安居工程解决了19200多户农牧民住房问题。其次,在做好项目的同时,更要注重处理好与当地的关系特别是民族关系。通过做援疆项目,改善当地的生产生活条件,最终是要达成社会的和谐、民族的团结。为做项目而影响到群众利益和当地感情的,即使质量再高,也是得不偿失,更是与援疆的初衷相驳。我们在项目设计和项目实施中,始终把握好“四个关系”,一是要正确处理好群众得实惠与领导看得见的关系,不搞轰轰烈烈的政绩工程。二是要正确处理好当地需求与上级要求的关系,不搞死搬硬套的教条主义。三是要正确处理好群众需求和个人良好意愿的关系,不搞个人意愿代替群众愿望的唯心主义。四是要正确处理好基础设置建设类项目和交流宣传类项目的关系,不搞重建设轻活动的实用主义。

三、要有一个科学的方法,要认识到援疆项目不只是基础设施建设,在做好硬件建设的同时,更要注重软件项目的开发和提升

援疆不只是建房子、搞项目、给资金,更重要的是要把援建地区先进的理念和经验、人才、技术、产业带到当地,增强当地的造血功能,增强当地的内动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对此,我市援疆指挥部牢牢抓住民生项目、产业对接、智力援助三大块重点开展工作,努力提升当地“造血”功能。一是项目援建与理念援建通盘考虑。在来疆初期,就针对温宿的现状,提出了一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和建议。如针对温宿县处在天山自然保护区重要地域、可以打造知名旅游品牌的实际,提出了“旅游为先锋,市场为灵魂”,“重点开发旅游产业,以点带面推动其他产业发展”的思路和建议,并积极招商引资、组织相关人员赴金华考察学习。二是基础设施建设与软件提升通盘考虑。我们在实施一个项目的同时,即考虑到硬件投入,又要考虑到硬件投入后的软件提升。如安居与富民相结合,改善9200多户农牧民住房的同时,引进了香菇种植项目、稻田养殖技术,签订了建立羊驼生产基地的意向,在金华建立了阿克苏农产品销售网络和平台,争取让农牧民不仅住得好还能富起来。建学校与提升教育水平相结合,1000多万元硬件投入的同时,19所金华中小学校与温宿中小学校结对,60多名金华特级教师和专家来温宿授课指导20多场,选派30多名教师到金华培训交流。建设医院与提高医疗水平相结合,1500多万元建设急救中心和配备医疗设备的同时,金华6家医院与温宿县人民医院建立了远程技术协作关系,建立了包括援疆医生在内的40多名金华专家交流指导关系,帮助温宿县人民医院重点打造眼科、骨科等在阿克苏地区有名的特色科室。三是项目建设与干部人才教育培训通盘考虑。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要素,我们注重培养提高当地干部人才的综合能力,着力增强当地发展的内动力。为此,组织温宿县未就业大学生、县乡村三级干部及专业技术人500多名到金华培训,邀请了150多名科处级领导到金华考察交流,挑选了30多名后备干部在金华挂职锻炼,对促进当地干部人才观念更新、提高干事创业能力起到了一定效果。

四、要有一个奉献的精神,要认识到援疆不只是付出,从一定意义上讲,更是一种收获和历练。

比起那些“献了青春献子孙”的兵团人,比起那些长期在新疆艰苦奋斗的边疆干部,我们做的那点奉献很渺小,得到的却很多。一是政治意识和人生观获得升华。基层援疆干部人才默默奉献的故事也让我深深感动,有的老人去世没能见上最后一面,有的新婚不能陪伴在妻子身边,有的家人生重病、小孩中高考不能回去照顾,有的身体已不适于继续留疆仍毅然工作在一线等。二是获取了上级组织和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心。因为援疆,派出地以及当地政府对我们高看一眼、厚爱三分;因为援疆,我们获得了平时难以得到的赞誉和荣誉,也因为援疆,我们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尊重和友谊。三是磨炼了意志,增长了才干。艰苦的环境、新的岗位为我们提供了锻炼成长的舞台,使我们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经受摔打,增长才干,为提升思想觉悟、知识水平、工作能力、领导艺术等综合素质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新疆经历的一切,无论是得与失、喜与忧,还是感与悟,都是一生受用的。“援疆”是一段历史,“援疆”是一种精神,“援疆”是一份骄傲。援疆三年中的所学、所想、所知、所得将使我终身受益。那美丽的阳光、纯净的蓝天、巍峨的天山、澄碧的圣水,还有那热情的干部,欢腾的巴扎、能歌的少女、善舞的巴郎子……这一切都将成为我一生中永不磨灭的记忆。

援疆教师心得体会篇2

转眼间,援疆教书快一年半了!援教生活因为早已融入,所以愈加从容。

每天坐班教学,批改作业,与同学相知,与同事相交;时常学习讨论,塑己正身,与援友畅谈,与家人畅聊。谈不上寂寞枯燥,谈不上家隔万里。缘分,早已让我情定尼勒克;职业,让我缘定天山学子。且行且珍惜,且吟且为乐。

温暖是平素里的偶遇,无须准备,悄然而至,只需享受。

匆匆行走在校园里、大街上,尼勒克各族学生清脆的一声“老师好!”会让人内心微颤。轻轻咳嗽在讲台前、备课中,学生体贴的一个微笑,一声问候会让人暖流涌动。偶尔,浑浑恼怒在苛责里、批评中,学生明眸里调皮的一眨,会让人瞬间温软。

注定,我只是尼勒克学生美好生命旅程里的过客,尼勒克学生也是我援疆生涯里的过客。但相遇是缘,相知是福。

温暖是平日里的关爱,无须追念,不请自来,只顾感念。在这里,援友一份真切的关怀,如沐春风,微暖;援教学校同事一句亲切的问候,如沐夏风,微凉;领导一声深切的鼓励,如沐秋风,微爽。在最美好的年华里遇见援疆,时光不负我,我也未负韶光。

诚然,在快速推进、蒸蒸日上的援疆事业里,在硕果飘香,欣欣向荣的援教征途上,我也仅是一束微光,一爿绿叶,但我依然光亮如初,乐于成人之美。

我心温暖,窸窸窣窣,热诚如初。温暖是平常里的友情,无须矫情,浓淡相宜,只管受用。朋友圈里,援友冷不丁的一声调侃,会消融你工作的劳倦;生日宴上,援友齐刷刷的一曲祝福,会消释你离家的孤寂;办公室里,各族同仁没来由的一句打趣,会消解你争鸣的尴尬。

朋友贵在相交,于无声处有真心,同事贵在相融,于有声处见真情。这样的时刻也许不常有,却更让人难以忘怀,难以释怀。

我心温暖,来来往往,坦诚如初。生命里有微风吹过,诗意盎然;时光里有岁月缱绻,充满温情。教师只是万千行业里的一类,但立德树人,便有了生命里最富崇高的遇见。我只是千百援疆人里普通的一员,但乐于坚守,也便有了生命里最富诗意的遇见。

时常追问援疆的幸福在哪里?也时常叩问援教的幸福如何追寻?我只知道,起码,靠风是吹不来的,反倒是有意无意地让心时常保持一份温暖。风伴着幸福,一定会来!

援疆教师心得体会篇3

援疆一年多了,总想写点东西,但又无从落笔。随着援疆结束的日子渐渐临近,心里感觉太多不舍和值得回忆的东西。此刻在最后一次回伊宁市的航班上,在离地面三万英尺的高空,一年多的援疆时光,如电影般在脑海里反复播映。

犹记得2016年年底刚接到援疆任务之初的激动与兴奋:可以圆一个青年时期的美好梦想,可以完成一项神圣而有意义的历史使命。更记得兴奋之余的历历现实:父亲心脏支架手术刚做完,病情还没有稳定,母亲突发的老年痴呆常常叫错我的名字,更有爱人为我为家庭所做的事业牺牲……一年半的时光,所有的纠结和不安、理想和抱负,都在生活的大熔炉里淬炼,让我成长,实现人生价值。

初到伊宁之夜,由于遭遇暴风雪,原本七八个小时的旅程,拉长为一天一夜,午夜时分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清冽的空气,繁星点点的夜空,一扫旅程疲惫。这就是伊宁。两个小时的时差,早晚超过10度的温差,充满异域风情的人群,提醒我这是伊宁。解放路宽敞的大街繁华的餐饮、不眠的霓虹灯,又恍惚回到南京。驻足伊宁街头,脑海里总是浮现出“穿越”这个字眼,我的思绪在穿越中应接不暇,在现实和理想之间来回切换。

在喀赞其,穿梭在迷宫一样的巷道,商贩在卖力的叫卖。在工业高度自动化的今天,一些制鞋、制琴、制马具的匠人仍然坚持他们传统的手艺,在传承中发展。宽敞的院落门口总会有几个悠闲的维吾尔族老汉和大妈在一起聊着天,时不时对你报以友好的微笑。常常有从院落五颜六色的大门里跑出一帮孩童,嬉戏着打闹着,看着你拿着相机会很有礼貌的用汉语对你叫着“你好!”,摆出各种pose让你拍个够,然后亲热地围着你看相机里的照片,那种信任和融入感让你倍感亲切。

从伊宁东边走到西边,画风渐变。各式各样艳丽色彩的院落被高楼大厦取代,民族服饰的人群渐渐变身现代时尚男女,他们匆忙的脚步里透露出城市蓬勃发展、日新月异的活力。每次看到那些背着相机、戴着遮阳帽、操着全国各地口音的游客,我就好想上前说声“你好”,骄傲地为他们介绍汉人街的由来、喀赞其的故事,因为我觉得自己是这里的主人。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QQ:3561819574 举报邮箱:help@qianlo.com
Copyright @ 2016 - 2024 仟咯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2613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