仟咯文库 工作报告

国内疫情期间大学生就业形势调查报告5篇

发布时间: 2023-06-20 11:26:29

我认为,我国教育应当提高大学与企业之间的“联合机制”,让毕业生能够学到公司所需要的各种技能,我国需要在这个问题上想出对策。当然作为大学生自己也应该宽泛的发展自己的见识。

3.冷与热分布不均,冷热两极反差强烈。临近年底,大中专毕业生开始进入应聘高峰。我近日走访部分中高职院校了解到我市内一些中高职院校现已开始积极筹划零九届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但受经济形势变化及我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今年的高职生就业出现了冷热不均的情况。

首先,物流毕业生过半专业却不对口。前几年,物流专业火得不能再火,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应该是小菜一碟。然而物流专业往日风光不再,部分高职院校招生就业办负责人坦承,物流专业已成就业最困难的专业之一。

去年某院首届物流专业招生时共招了四个班两百多学生,然而去年毕业之后,据某院流专业毕业生顺利毕业走向社会,当初第一届物招生就业办统计,目前仍在从事与物流相关的职业的学生已不到四十人。为此,他们今年在招生的时候,仅仅只招了一个班。

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一方面受金融危机影响,不少物流企业业务量萎缩,为了节约经营成本,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较往年大幅缩水;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前几年物流专业大热,不少院校根据专业设置紧贴市场需求的原则,大量招收物流专业学生,几年之后导致物流专业人才太多,而市场需求不多。对于已经在物流公司就业的毕业生来说,物流公司的待遇普遍偏低也是导致大部分已就业的毕业生转行的重要原因。不少在物流公司上班的毕业生,工资待遇各方面与一般的普工几乎没有差别,且大部分物流公司规模偏小,一些毕业生甚至沦落为仓管员、搬运工等,因此一些毕业生纷纷转向市场营销等领域。另外中高级焊工供不应求。在物流专业就业遇冷的情况下,部分新兴专业的毕业生却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例如机械制造、模具设计等专业,基本上学校培养的人才每年都被企业提前预订。

据我调查市场了解到,一个模具专业培养出来的焊工,经过在企业半年到一年的实操训练,熟悉工作流程之后,收入比其它专业要高很多,如果考取焊工证,他们的月工资最低不会低于三千元。而这类人才一直颇受格兰仕、长虹等企业的欢迎,而随着广船等大型央企落户我市这类人才的需求将会更加旺盛。

随着我市产业结构的调整,房地产、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在我市的兴起,无疑需要大量人才为其服务,为此,我市中高职院校纷纷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培养相应人才以满足市场需求。

其他灯饰专业人才一将难求。但是在灯饰人才集聚方面,确实无法与它灯都的身份相称。日前,我市有十余所中高职院校,但是目前基本没有一所学校培养专业的灯饰专业人才,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据我了解,在部分中职院校中,与灯饰比较相近的专业就是五金电子类,但是基本上没有灯饰外形设计等方面的专业。在各种毕业生专场招聘会中,往往设置有五金电子类、灯饰照明类招聘专区,但是灯饰照明类应聘毕业生与企业招聘专业的灯饰人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毕业即失业”已成为当今不少大学生的口头禅。其实,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原因除了就业形势严峻以外,很多大学生不愿“为生存而打工”、宁愿“为理想而待业”的思想观念也是造成就业难的一大因素。目前,高校毕业生大多扎堆于城市,就业不均衡的现象依然严重。

当下,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已将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该适时调整心态,降低就业期望值,到农村去,到西部去,到人才紧缺的地方去,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现在,最让我们担心的是,自己如果选择到基层工作,以后是否还有选择其他职业的机会,对于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毕业生,政府能否出台相应的政策。

所以我又特地从市人才交流中心了解到,今年十月,为全面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我市政府结合我市实际,特别制订了我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攻坚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方案中制订的多项优待政策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了良好平台。各部门及教育机构也将加强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建设,帮助毕业生了解就业政策,提高求职技巧,调整就业预期。政府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岗位就业,对于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符合就业困难人员条件并在公益性岗位上就业的,经劳动保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后,将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标准,按实际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及失业保险单位缴费部分之和计算。对于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其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的,给予相应薪酬或生活补贴。另外,对于到城市社区基层岗位就业并已服务期满的高校毕业生,参加市、县级公务员录用考试或事业单位招聘的,笔试成绩加五分;对到农村基层岗位就业并已服务期满的高校毕业生,参加市、县级公务员录用考试或事业单位招聘的,笔试成绩加十分;对经考试或考核到县以下农村基层单位就业并服务满四年的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高校毕业生给予相应的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补偿。这个方面和国际经济形势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于市场就业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提供帮扶与补贴。

据我最近调查了解,截至目前,对于尚未就业的我市高校毕业生可在户籍所在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办理失业登记手续,领取就业失业登记证。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将按照相关规定将其纳入本地失业人员统筹管理,享受国家关于失业人员就业的优惠扶持政策。

我市人事、劳动保障、教育部门和高校将把家庭困难高校毕业生及长期失业、残疾人等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列为重点帮扶对象,积极为其提供就业援助,并由人才服务机构负责建立困难毕业生信息库,组织力量实施职业指导。通过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利用政府购买的公益性岗位进行托底安置等多项帮扶措施,有效促进困难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

国内疫情期间大学生就业形势调查报告4

教育部数据显示,2022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874万人,又创历史新高,比去年多了40万。高校就业工作,原本就压力大、任务重,而在疫情防控期间,大学生无法返校、开学推迟,线下招聘会不能开展,无疑又加重了高校就业工作的难度。

那么,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问题的根源在什么地方呢?我们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从宏观上分析,个别高校专业设置及知识结构与快速变化的市场不相适应

1、部分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

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反映,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致使出现了部分工科类大学生在校期间又到劳动部门开设的技工培训学校学习,以期望可以获得相应技能的等级证书。

2、知识转化成生产力的成功率不高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生产率已经逐步替代了劳动生产率,生产知识的经济与用知识生产的经济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就业方式。“知识就是力量”已被“转化了的知识才是力量”所替代,知识的时效性在快速地缩短,据估计,上世纪50年代的大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能用30年,而上世纪90年代大学生知识能用10年,现在大学生所学知识能用1年,这种趋势愈加明显。

有60%企业反映,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而且多数学生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转化不出来,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大学生一般的工作适应周期在1-1.5年,之后才具备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而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到岗适应期却仅仅为2-3个月。

衡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指标之一就是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学会并转化成为自己生存发展的能力是什么。在对近2000多名已毕业的大学生调查,其中有30%的学生反映,在校学习的知识离市场需求较远;还有30%的学生认为所学知识沉旧,要想在所学专业掌握更前沿的知识,还得自己通过网络、书店、去企业期、进图书馆、听相关方面的讲座来补充新知识。据国内一所较为知名大学计算机和外语两个专业学生抽样调查反映,部分教师的实际知识占有量竞不如应届毕业的学生。计算机专业学生讲,摩尔定律9个月为一个周期,不到社会上学习,毕业后所学知识多数已经过时了。大多数学生认为,在校学习多数精力都报于应付考试,考试结束后,知识却已经忘得差不多了。上大学学什么,读大学读什么,多数大学生都没思考过这个较为深层的问题。

(二)从微观上分析,大学毕业生有意识误区,并且技能不足

误区一:“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我国就业市场反映,承受力最大、需求量最大的是中小企业。由于我国中小企业已超过800万家,占国内企业总数的99%,工业新增产值的76%是中小企业创造的。而中小企业在发展空间,提供创造能力的平台,提供个人职业发展机会,以及易于产生成就感等方面都要优于外资企业;

误区二:“宁愿出国带光环,不在国内做职员”,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部分重点院校2/3的应届毕业生首选是出国,不考虑家庭、自己所学专业是否在国外学习以及自己承受力能力的大小,这也是“海归”变成“海待”的根本原因;

误区三:“创业不如就业”,近年来政府为鼓励大学生创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利好,在多方面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然而,大部分创业的大学生由于多方面准备不够,造成了面对困难时,缺少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最终导致失败。只有少数大学生认为就业找饭碗不如创业谋发展,并由于准备充分而获得成功。大树底下长不出大树,勇于从误区中走出;

误区四:“就业难不如考研”,在校大学生在就业难的压力下,大都选择了继续读书,虽不情愿,学习早已经不是能成为个人汲取知识的乐趣,而完全成为了缓解就业压力的避风港。

大多数应届毕业生在就业期间都会因为缺少社会、校方的指导服务,缺乏对就业、择业的自身思考,而面临种种困难、在走向社会前,大学生应像报考大学时应对高考准备一样拿出更多精力和时间,来分析人才市场需求信息,研究信息的分类及适用性,把握自身专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变化及企业产品规划的情况,才能做到知己知彼,并在充分调研分析后依据地域、行业、企业的发展空间来确定未来就业方向。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QQ:3561819574 举报邮箱:help@qianlo.com
Copyright @ 2016 - 2024 仟咯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2613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