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街道社区志愿者工作面临的问题
尽管近几年街道志愿服务活动比较活跃,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和谐社区建设的更高要求面前还有差距,社区志愿者工作顺应形势的能力尚待提高。从目前来看,制约和影响街道社区志愿者工作规范化、长效化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政出多头,缺乏统一管理。街道虽然建立了志愿者总队,但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队伍建设缺乏远景规划和协调统筹,导致志愿者分队称谓繁多、档案重置。目前,街道就有科普、日防夜防、法制宣传、环保、交通值勤、精神文明建设市民巡访等志愿者队伍20支以上,这些志愿者队伍由街道不同部门、社区以及单位自行组建,从登记注册到工作记录都存在大量重复性要求,无端增加了工作负担。平时又各自为战,缺乏统一组织,难以形成工作合力。
2、管理散乱,缺乏机制保证。目前,街道社区志愿服务还停留在搞活动、上项目的阶段,短期性、随意性强。主要表现为:(1)没有建立志愿者注册登记机制,造成志愿服务供给信息匮乏;(2)没有建立志愿服务记录反馈机制,缺乏对志愿服务行为的认同和肯定;(3)没有建立志愿服务需求信息采集机制,社区内大量的服务需求不能通过有效的渠道反映出来;(4)没有建立志愿者约束激励机制,志愿者干多干少都一样,干好干坏都一样,难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内化为志愿服务的精神动力。
3、宣传无力,缺乏正面引导。近年来,街道对志愿者活动也有报道,但忽视了典型的示范和辐射效应,对志愿者活动中所涌现出来的典型事例、个人鲜有及时、持续、系统的宣传报道,宣传的手段还较为单一,时间上也缺乏连续性,影响了典型作用的发挥。
4、参与面窄,缺乏活动载体。尽管街道几年来相继开展了“三百工程”、“在职党员联系社区”、“文明在我脚下”交通文明值勤宣传等志愿者活动,各社区也有社区课堂、法制宣传站、便民设摊服务等一批活动载体和阵地,但仅限于特定人群,很多志愿者都是老面孔,真正适合群众广泛参与的活动载体并不多,志愿者活动的能量还有进一步挖掘释放的空间。
5、存在误解,缺乏正确认识。目前,社会上对志愿者工作的认识还不够到位,甚至存在误解,严重影响志愿者工作的持续开展。主要表现为:(1)形式主义论。认为开展志愿者活动是逢场作戏、摆花架子,都是为应付上级检查和工作宣传的需要,没有实质内容。(2)无用论。认为抓志愿者工作没有实际效果,只能增加工作量,忽视了志愿者活动对人素质的内化作用和对工作的巨大推动作用。认识上的偏差严重阻碍志愿者队伍的进一步壮大。
三、主要对策及工作设想
加强社区志愿者工作,从长期来看,就是要在社区志愿者工作的阵地建设、人员配备、管理激励等方面寻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之道;要在
成熟和完善的机制下形成社区志愿者工作的自我良性运行状态;要使每一位志愿者都乐意在社区内从事服务、贡献力量。根据街道实际,现提出如下工作对策和设想:
(一)加强基础建设,构建街道志愿服务组织体系
1、强化志愿服务组织网络建设。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工作思路,街道志愿者总队办公室设在街道文明办,具体负责街道所有志愿者服务资源的管理、统筹、调配以及街道层面志愿者队伍的登记管理工作。18个社区建立社区志愿者服务站,构成组织网络,社区党(总)支部书记为服务站负责人,负责本地区志愿者注册登记、信息管理、服务评估,协调和配置社区内的所有公益服务资源,设计和开展志愿服务项目以及培育发展本地区层面志愿者队伍等工作。
2、实行志愿者注册登记。依托18个社区志愿者服务站,开展志愿者注册登记工作,制作颁发志愿者注册登记证,将其作为志愿者身份证明、业绩证明和奖励依据,着力建设一支以注册志愿者为主、管理型志愿者为核心的高素质、多层次、相对稳定的志愿者队伍,进而带动更多的社会公众参与志愿服务。
3、强化志愿者信息管理。按照志愿者登记的专业、特长、服务意向、服务区域、服务时间等进行分类,由各社区志愿者服务站输入街道社区政务平台数据库,实现18个社区资源共享,便于志愿服务的供给和需求进行对接。既避免了信息重复,又方便了信息查阅和组织活动。可考虑与实有人口数据库实现数据对接,丰富信息内容。
(二)加强四项机制建设,促进志愿者服务规范化、长效化发展
1、建立认证反馈机制。推行“小时制”志愿服务认证制度,以完成志愿服务的小时数作为考核注册志愿者的基本标准。积极倡导注册志愿者每年至少参加48小时志愿服务。志愿者每次服务时需携带志愿者注册登记证,如实在志愿者注册登记证上填写服务内容、服务小时数,并由服务对象或社区志愿者服务站确认。每年,社区志愿者服务站对在本地区注册的志愿者服务情况进行一次认证评定,并报街道文明办备案。
2、健全招募工作机制。改变以往“拉壮丁”式的招募办法,以自愿为主,通过各类宣传阵地,长期刊登志愿者招募启事和登记办法,为志愿参与社区服务的市民提供信息。各条线、单位如根据工作需要或上级要求实施志愿者招募,也主要从志愿者数据库中筛选物色,避免重复劳动。
3、建立培训工作机制。根据志愿者或具体工作需要,由各社区志愿者服务站反馈,街道文明办统筹安排,运用社区内的各类教育资源对相关志愿者进行业务、技能培训或其他进修,提升专业服务水平。重点加强志愿者骨干的培训,使之成为志愿服务的组织管理者,最大程度发挥他们在志愿服务中“自我管理、自我运作、自我服务”的积极作用。对有一技之长的市民和热心公益的专业人士也要加强培训,提高志愿服务的针对性和专业性。
4、健全考核激励机制。一是制定标准,将志愿者服务情况作为街
道各类评优活动(如“精神文明十佳好事”“五好文明家庭”、“优秀党员”、“文明楼组”等)的准入或重要参考条件,以此提高全社会对志愿者工作的重视程度。二是每年开展“明星志愿者”评选活动,在街道大力倡导志愿者精神,引导市民积极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以赢得社会的广泛认同和肯定。三是每年向优秀志愿者所在单位、社区反馈信息,或通过表扬信等形式予以赞扬和肯定,赢得单位重视,激励、鼓舞志愿者本人。
(三)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加强志愿服务项目建设
要着力培育和确定一批效果明显、影响广泛的志愿服务项目,如“三百工程”、“蓝天下的挚爱”等,不断做深做实,并积极推广特色项目的工作模式和工作经验,打响志愿服务品牌,提升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要不断丰富和发展服务项目,形成长短项目齐头并进、不同领域项目各具特色的开放式志愿服务项目库,同时扩大项目的领域覆盖、人群覆盖,拓宽群众参与面,使每一位志愿者都能“人尽其用,各展所长”。应根据不同社会层面,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培育和发展志愿服务项目。
1、社区层面。根据街道弱势群体人数多的特点以及各项创建任务的需要,重点开展以敬老助残、双拥优抚、帮困助学、司法矫治为主要内容的志愿服务活动。实施义工制度,定点、定时、定人开展“一对一”、“多对一”的常态化服务。服务内容由物质支持向精神抚慰转变,突出志愿者服务的公益性、非物质性特点。要对“三百工程”、“蓝天下的挚爱”等活动品牌进行发展,扩大工作外延。双拥优抚、司法矫治方面要
培育新品牌。
2、行业(辖区单位)层面。要发挥街道辖区行业繁多、服务资源丰富的优势,重点开展以美容美发、餐饮服务、摄影摄像、法律援助、金融理财、医疗保健、文化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充分调动辖区单位的积极性,以扩大影响,创造社会效益为双赢目标,将上述服务引入社区、楼组和家庭,如开办老年食堂、专家诊疗室、法律咨询室、社区理财课堂、市民大讲坛等,让需要帮助的人享受到志愿服务的实惠。
(四)加强组织领导,提高对志愿者工作的保障力度
1、注重宣传,打造志愿服务文化。要开展生动鲜活的宣传活动,突出典型事例、典型人物的宣传,发挥典型引路的作用。要持续不断地加强志愿精神的宣传,《练祁家园》、街道网站每期都要有志愿者服务信息,可开展“寻找身边的志愿者”等主题活动,营造全社会重视志愿者工作、积极参与志愿者服务的良好氛围,推动志愿服务理念的传播、志愿精神的弘扬。
2、条块结合,增强志愿者工作合力。要将志愿者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纳入各部门、社区、单位的工作规划中。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的积极性,并切实发挥群团工作优势,支持协助群团组织广泛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推动形成“党政支持、群团承办、项目化管理、社会化运作”的志愿服务工作格局,促进志愿服务更快更好地向前发展。
3、强力推进,加强对志愿者工作的督导。要强化工作考核评估,
定期对志愿者工作的组织建设、项目建设、机制建设进行检查督促,巩固工作根基。